古代官员正常退休-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_2-东芝桶装热水器不进水会报警吗
我们常在古装剧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,垂垂老矣的官员想要退休辞官,通常都会说自己想要“告老还乡”。这或许给你们一种感觉,古代官员在年老退休后都会选择回家养老,以此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。
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为何古代官员退休后不待在京城这样的繁华都市安享晚年,而要回家养老呢?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,不管官职高低,古代官员们退休后都要回家养老。而当我们了解此中原委后,换作你是古代官员,想必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。
一、思乡情切,叶落归根
对于古代官员来说,一旦离开家乡出仕做官,那往往意味着再难回到家乡。出于避嫌的原则,古代官员一般情况下不能在家乡本地为官,即使当到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,无故也是不能返回家乡的。
正因如此,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做官几十年后回家时,甚至出现了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、“儿童相见不相识”这样的局面。对于古代官员们来说,为官的确足以光耀门楣,甚至改变自己的家族的命运,但也意味着自己与家乡的长久隔绝。
因此,等到官员们达到退休的年龄时,他们已经阔别家乡几十年了。对于这些思乡情切的官员们来说,回到家乡养老,安享晚年自然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。乡愁成了官员们主动回家养老的一大动因。
官员们回家养老后,还可以与自己的亲朋好友、幼年故交重新会面,在朋友和亲人的陪伴与照顾下生活,也有利于这些官员们忘却政坛上的风雨,回归到平凡生活中,和和美美地享受晚年的自由时光。
此外,古人们大都有着“狐死首丘,叶落归根”的传统观念,在他们看来,回到家乡养老并终老于家中,是一种难得的福分。自己可以免受奔波劳累,静待自己的逝去。在熟悉的家乡告别自己的人生,也是古代官员们选择回家养老的原因。
因此,对于有着乡愁情结和传统观念的古代官员们来说,回到家乡养老几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绝佳选择。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回家养老的官员们来说,他们如果想要留在京城,则要面临诸多限制,使得他们不得不打消念头。
二、京城难留,成本高昂
尽管对故乡的思念和叶落归根的执念深入人心,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会视家乡为最好的归宿。在封建社会中,繁华热闹的京城往往就是整个国家各项条件都相当完善的地方,能在京城养老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。为何古代官员们都不待在京城呢?
原来,与现在的北上广深大都市类似,古代京城的经济发展固然发达,但其生活成本也往往十分高昂。即使是身居高位的古代官员,也未必能承担得起高昂的生活费用。这些古代官员即使有幸通过俸禄在京城谋得一席之地安居,如何支付高昂的日常生活费用也是一个难题。
退休的官员自然能领到相应的退休金,但是相比于生活在京城的经济成本仍是杯水车薪,难以支应。因此,即便古代官员们在未退休前能够置办官邸,但在退休后仍然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。
对于贫寒的官员们来说,自然是没有能力在京城中安居的。而即使是积蓄丰厚的官员轻易也不敢留在京城,身处天子脚下的京城,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往往格外引人注目,留在京城养老导致的危险系数之高也是不言而喻的。
他们如果留在权贵遍布的京城,除了要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之外,还要解释自己的收入来源,未免惹来非议。而如果回到家乡,正所谓“山高皇帝远”,自然要比在京城活得逍遥自在。
三、户籍政策,都有限制
在官员退休后回家养老成为惯例后,针对官员退休后的去向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政策限制。为了方便控制人口流动,我国很久之前就实行了户籍制度,即使是为官多年的官员仍然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。
古代官员们退休后,身份就由官员转变为普通百姓,尽管身份地位仍然高人一等,但无疑也是要遵守户籍制度的。在古代严格的律法约束下,人口流动是受到强力约束的,如果官员们无法取得京城户籍,那就只能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家乡,安心养老了。
古代官员在户籍政策限制下,大都只能回到家乡安享晚年。而如果滞留在外地不回,往往会受到严厉的制裁。南宋时关于官员退休后的流动作出过明文规定,官员离职后三年内必须离开当地,回到家乡,就连亲属也不能滞留。
明朝时对于户籍制度的遵守更为严苛,一旦发现官员们在某地任职时买田置地,就会遭到革职的处分。古代的统治者之所以会制定这样的条文,就是不希望这些官员们相互勾结,在退休后仍然在当地形成巨大的影响力,干扰朝廷的法令施行。
而一旦古代官员们回家,既可以满足他们叶落归根的淳朴信念,又可以逐渐清除这些官员在任职当地的影响力,保证朝廷的法度与权威,可谓一举两得。
小结:
综上所述,可以看到古代官员们退休后回家养老而非待在京城,有着许多好处。回到家乡的他们可以一解思乡之情,在家乡终老天年实现叶落归根的夙愿。而即便官员们有其他想法,也受限于京城的生活成本和朝廷的政策限制,回家养老成了唯一可靠的归宿。
正因如此,我们才不得不承认,古代官员们退休后回家养老既是一个明智之举,也是一个不得不这样做的客观事实。无论官员们抱有什么样的想法,能够回到家乡养老,在风平浪静中终老此生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结局了。换作是你,恐怕也得
古代官员致仕年龄?古代官员为什么要告老还乡
大家好,这里是小编,今天给大家说说致仕制度的故事,欢迎关注哦。
古代宰相之类的高级文武官员告老还乡之后,县令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管理?要搞清楚这个问题,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古代的“致仕制度”,官员“致仕”制度源于周代,至汉代以后逐渐形成制度。致仕制度下,官员虽然已经交还权力,但通常还会享有一些特权,县令等地方官员想要管理其实并不容易?
古代官员“致仕”之后,其实仍然享有大量特权
古代的“致仕”制度,乃是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也称“休致”、“致事”、“致政”等。《春秋公羊传》有载,“退而致仕。致仕,还禄位于君”,可见“致仕”指的便是将权力、官位交还给君王。
官员致仕之后,虽然将权力交还给了君王,但毕竟为国家劳碌了一辈子,因此仍然会相应的享受一些特殊待遇,从而确保晚年的生活。根据《礼记》的记载,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“国老”,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“庶老”,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。而到了唐朝以后,官员一旦致仕,尤其是高级官员,朝廷往往还会为其举办欢送仪式,以示优待。
此外,在经济层面,致仕后的官员也会受到优待。例如汉朝便规定,年奉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,可领取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。又如唐朝,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奉,功臣元勋经过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,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朝廷也会赐予一定田地用来养老。
更为重要的是,致仕官员在政治上仍然享有极大的特权。例如秦汉时期,朝廷明确规定,官员致仕之后,地方官员需要按时派人“存问”,即定期派人进行探视,询问一下生活情况之类的,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,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。
唐朝时期,三品以上官员致仕之后,仍然允许其在朝廷行走,参与国家大事。
宋朝时期,宋神宗以后,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,而且致仕时还会晋升一级,甚至在致仕之后仍然可以加衔晋级,参与朝政。此外,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,其子孙还可以“荫补”一定的官职。
明清时期,朝廷更是直接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,四品以下官员,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,可晋升一级致仕(明中期以后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)。此外,官员致仕以后,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、祭祀等大型活动。
如上所述,官员致仕之后,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,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优待,而且在政治层面,这些官员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权。
高级官员即使退休养老,也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
县令作为古代最基层的朝廷命官,虽然从职务上来说负责主管一地大小事务,且属于在职官员。按理来说,告老还乡之后闲居在家的致仕官员,是要受县令管辖的,但从实际情况来讲,却并非如此。
首先能不能管的问题。汉唐时期,虽然致仕的官员不再具有职权,但朝廷对于这些官员,尤其是高级官员仍然礼遇有加,按照规定,地方官员甚至还得去定期拜访探望。而到了宋朝以后,由于官员通常是带职致仕,因此对于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员来说,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,但从职权方面来讲,像县令、知府这样的地方官员,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。
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。如前文所说,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,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,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,便仍然属于官僚。而对于官员来说,即使犯了罪,除非上级行文让你去抓捕,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私自进行抓捕的,而只能通过上书来检举揭发,再由朝廷决定如何进行惩处。
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。正如前文所说,对于三品以上的致仕官员来说,他们仍然时长能够见到皇帝,这根本不是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员能够想象的。此外,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还乡,但仍然活跃在朝堂的门生故旧必然不少,这种关系网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敢于得罪的,而一旦得罪了他们,他们有着太多的办法和渠道来打击报复。
说一个典型的事例,作为明世宗时期的首辅,徐阶致仕之后,其子弟、家奴横行乡里、为非作歹,但地方官员却根本没有权力进行管理,而只能上书朝廷进行举报,这便是能不能管和该不该管的问题。后来,应天巡抚海瑞、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,对徐阶的家人进行了惩治。结果,徐阶通过贿赂给事戴凤翔,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,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,这便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了。而即使如此,等到徐阶八十岁大寿时,皇帝还专程派人前去慰问,并赐玺书、金币。
综上所述,对于宰相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,他们即使告老还乡,不再具有实权,但无论从职权,还是隐形权力来讲,都不是地方官员想管就能管的。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,不畏强权、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,也只能在影视剧中出现,现实中是根本不
- 上一篇:古代管钱的-男人管钱和女人管钱区别-有万宝锅炉型燃气热水器吗 [2024-06-02]
- 下一篇:古代官员月俸-古代当官的工资叫什么-增城容声12t燃气热水器图片 [2024-06-02]